日本发现原版吴三桂反叛檄文,揭开降清原因:难怪清廷要抹黑他

清朝康熙大帝一世英名,差点儿栽到云南的藩王吴三桂手上。清朝历史对叛徒吴三桂的记叙一点也不留情面,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跃然纸上。作为统领一方的大将,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丝毫没有英雄气概。后人只能从他的作为中感受到他的卑鄙无耻,唾骂他临阵倒戈的做法。关于吴三桂为何向清兵投降,之后又举兵反叛清朝。后人不断挖掘吴三桂两次叛变的原因。一篇流传到日本的反叛檄文,揭示了吴三桂这么做的理由。在吴三桂自己的笔下,对自己的行为另有一番解释。跟清朝对他的判断截然不同,康熙当然忍不下去。吴三桂在反叛檄文上说了什么?为何康熙在他死后仍然要极力抹黑吴三桂?康熙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清朝后期的统治一言难尽,衬托出康熙在位时期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仁君。然而文韬武略的康熙,也曾被吴三桂气得失去了风度和仁慈。康熙对吴三桂恨之入骨,甚至到了气急败坏的地步。听到吴三桂的死讯都不足以让康熙解气,一直在心里憋了一口气。等到康熙彻底解决了吴三桂搞出来的三藩之乱,对吴三桂的报复也开始。吴三桂死后被埋在衡州的深山老林里,吴家人专门化名偷偷下葬。康熙对吴三桂的后人穷追不舍,一直在寻找这座被隐藏的坟墓。对后代赶尽杀绝不足以化解康熙心中的愤怒,康熙下令挖开了吴三桂的墓地。这时候吴三桂都死了四年了,康熙仍然把吴三桂的尸首给挖出来挫骨扬灰。吴三桂的骸骨被分发给各省,警示各地大将叛乱的下场。三藩之乱让康熙心有余悸,他跟吴三桂争斗让年轻气盛的康熙学到了一个教训。康熙即位的时候非常年轻,权力受制朝中重臣,一直期望独掌大权。十六岁就巧妙解决了鳌拜之祸,偏偏在吴三桂身上栽了跟头。吴三桂当时基本打下了半壁江山,气势不可阻挡。清军和吴三桂比较大的决战有6次,吴三桂胜多负少,让康熙很是头疼。康熙运气比较好,吴三桂没有称王的命,自立皇帝不久后就一命呜呼了。当时吴三桂已经七十多岁,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的人。吴三桂还没把权力拿稳就撒手人寰,二十多岁的康熙才能翻盘。康熙险胜有运气的成分在,如果吴三桂多活几年,清朝付出的代价会更大。“伪檄一传,在在响应,八年之间,兵疲民困。”康熙总结经验教训,后来大肆书写吴三桂的罪状,把他包装成了十恶不赦之人。檄文上究竟写了什么内容,能够让各方响应,又让康熙心有余悸?反叛檄文原文揭示原因古代人讲究师出有名,举兵起事先写檄文是一项传统。想要让人追随自己,好歹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,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的位置。吴三桂就是这么做的,他的这封檄文非常重要。天下人皆知,吴三桂当初是明朝的将领。崇祯皇帝派吴三桂镇守边关,他反而打开关门,把满清军队给放了进来。对于明朝历史来说,吴三桂已经是千古罪人了。投降满清后,吴三桂做了平西王,享受荣华富贵。再次起兵反叛,吴三桂必须拿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,说服官兵和民众支持他。投降又反叛,在谁看来都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无耻之徒。而吴三桂有自己的解释,他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出发点。在这篇洋洋洒洒的讨清檄文中,吴三桂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,那就是统治者无道。吴三桂深知自己前朝大将的身份不能简单的忽略过去。所以他把自己放在了为民请命的地位上。表示自己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,都是跟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。开篇吴三桂就解释了自己投降满清的原因,是因为明朝的统治瓦解,民不聊生。现在起兵反抗清朝的原因,也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背信弃义,残害汉人。这一下子就把自己叛变的行为拔高了不少。吴三桂从为了苟且偷生、权势利益而抛家弃国的小人,成为了忠义之士。这篇檄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清朝统治者进关后的虐杀行为。毫不留情地把满清贵族的老底给揭露了。而且这些事情并不是吴三桂凭空捏造的,满清为了巩固统治打压汉人确有其事。有血性的人看了檄文,当然会群情激愤,跟着吴三桂一起举兵。吴三桂的檄文“在在响应”,他顺理成章的扯起了正义大旗讨伐清兵。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给了吴三桂很多启示。李自成虽然最后失败了,但是他对明朝统治者的动摇让吴三桂十分震撼。得民心者得天下,崇祯皇帝失去了民心,所以才让满清有机可乘。吴三桂也想用这封字字珠玑的檄文,让清朝统治者失去民心。康熙看了檄文之后,深深为为吴三桂美化自己的行为感到不齿。但是这篇檄文上对明朝末期统治和清朝统治情况的描述,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。这不得不让康熙开始反思自己治理国家的手段。满清贵族占据统治阶层,但是汉人仍然是国家的主体。要想让清朝的统治长久的延续下去,必须让民众接受满清。吴三桂把自己两次反叛的行为说成了为了守护人民。康熙首先就要驳斥吴三桂行为的正当性,将他钉在叛乱小人的耻辱柱上。这篇檄文自然被当成胡言乱语被禁止传阅。清朝统治者突出了吴三桂行为里道德低下的部分。例如吴三桂投降满清一事,突出了陈圆圆在里面的作用。在清朝人眼中,吴三桂就成为了一个昏庸无能、被美色冲昏头脑的酒囊饭袋。吴三桂后代秘传家史清朝统治者对吴三桂恨之入骨,吴三桂的后人东躲西藏,避世而居。康熙当初遍寻吴三桂的坟墓,都找不到。后来在安福园石桥下找到了吴三桂的骨灰匣,不知是真是假。康熙没有费心判断,只要名义上是吴三桂的骸骨就行。于是下令将逆贼吴三桂的骸骨分发示众。而吴三桂真正的后人,隐居在贵州的马家寨,陈圆圆就葬在这里。清朝对吴三桂口诛笔伐,赶尽杀绝,陈圆圆不敢以真名现世。吴三桂的后代害怕暴露身份,不能留下任何关于家族历史的只言片语。连陈圆圆的墓碑上,刻的文字都如同谜语一般。为了让吴家的家谱和历史传下去,每一代都会选出一个秘传人。秘传人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吴家的家史流传下去。真正埋葬吴三桂的地方,就在陈圆圆之墓不远处。吴三桂是一个复杂的人物,两次改变历史的反叛,让他里外不是人。作为战乱年代的投机者,吴三桂的失败显而易见。但是吴三桂能够起事,也体现出了统治阶层和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。水可载舟,亦能覆舟,只有顺应民心的王朝才能成为盛世。信息来源:吴三桂讨清《檄文》原文本考——徐凯.《清史研究》2017.08三藩之乱期间琉球王国的外交抉择——以《华夷变态》的记载为中心——陈波.《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》.2016(02)对马倭书与朝鲜传闻——朝鲜与日本围绕三藩之乱的情报交涉——陈波·《国家航海》2015.04康熙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泄恨法堪称首创2010年03月24日16:16 来源:北京晚报
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健身
58岁西班牙人发威:率队1-0,连续4轮英超不败,一夜反超曼联
下一篇:太意外!知名品牌闭店!